A-A+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遥知兄弟登高处下一句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整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年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今夜鄜(fu)州月,闺中只独看”,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自己的想象,更突出自己的思念。

   概括: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当独自过节时,就更加想念亲人。作者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才醒悟原来作者没有在。

   题目中的“山东兄弟”是谁?本人搜索网络、不同多个版本的唐诗赏析,均没有确切答案和明确解释,只是笼统解释为作者王维的“朋友”或“亲人”.   统揽全诗并结合不同学者的赏析文章,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兄弟就是王维。

   诗的前两句是第一人称写法,后两句是写家乡亲人登高,而独自缺少远在山东的“兄弟”---王维

描写山的古诗词

描写山的古诗词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 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前山景气佳,独往还惆怅。 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山北天泉苑,山西凤女家。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

描写松树的诗句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描写松树的诗句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带,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 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 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 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 皇天后土力,使我向此生。 贵贱不我均,若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 家集四百卷,独立天地经。 寄言青松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由于诗中所触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迷惑。置疑作者不谙地舆,因此囫囵吞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现象。   前两句说到三个地...

王维: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诗句“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 王孙归不归?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
Copyright ©   诗词名句网 保留所有权利.  站务合作: kf@facekun.cn

用户登录

分享到: